Questions/Answers
题 1
请简要描述项目所解决的问题或挑战,并具体说明其目标。(最多300字)
新冠病(COVID-19)给全人类的生活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于大城市来说挑战尤其如此。作为一个超大型国际大都市,上海有近2500万人口,500万以上流动人口,有14020个住宅小区,企业200多万家,地铁总里程达729公里,工作日乘客流量超过1100万人次。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上海每天的入境航班和入境人员,占全国1/3以上,航空货运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一。
如何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又能尽可能减少防疫措施对城市日常运行和市民生活的影响,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面临的挑战,犹如“在瓷器店里捉老鼠”。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运用实时动态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线上技术和线下组织之间的协同,快速、有效、精准地防控疫情,并将防疫措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城市更安全、更包容、更有韧性、更可持续。
题 2
请解释该项目如何与所选类别相关联。(最多100字)
该项目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转变公共机构的运作方式,提供必要的预算和资源,加强公共机构面对新冠疫情的抵御能力,在疫情期间持续有效、负责和包容的公共服务,守护城市的安全和市民的健康。
题 3
a. 请具体说明该项目支持哪个/些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并详细说明该项目如何为这些目标的实施做出了贡献。(最多200字)
该项目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SDG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具体目标3d(增强早期预警和抵御卫生危机的能力),以及SDG11(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和具体目标11b(抵御灾害能力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在发现确诊病人后,通过运用移动通信位置等实时动态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寻找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接触者,对其进行核酸检测,使对病毒的追踪能力快过病毒的传播能力,防止病毒在本地社区中继续扩散,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阻断传染源,实现对疫情的快速应对和精准防控。
同时,还通过一个基于健康和旅行数据的二维码应用(健康码),使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二维码来对人员流动进行日常管理和控制。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保障了市民健康(SDG3),提高了城市和社区抵御病毒的能力(SDG11)。
b. 请描述一下该项目如何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具有可持续性。(最多100字)
上海在从未封城、也从未对全体市民进行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城病例的动态清零,减少了防疫措施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将防疫措施对城市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防疫过程中严格保护个人隐私,按照最少必要原则,严格保护有关病例和密接接触者的数据在公共机构内部用于疫情防控,而在对外发布时隐去病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题 4
a. 请解释该项目如何解决特定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政府管理、公共行政或公共服务方面的重大缺失。 (最多200字)
过去,政府依靠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技术手段防疫,缺少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应对疫情的能力。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接入和打通了来自67个政府部门的210系统和1150个应用,从而利用实时动态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及时发现、追踪和应对疫情的能力。
过去,城市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各个部门独自应对,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了整体性、无缝隙的跨部门高效协同,改变了公共机构的运作方式,提升了多部门协同应对疫情的能力。
b. 请描述该项目如何解决国家背景下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最多100字)
一是针对服务对象,在疫情发生时遵循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优先原则。二是对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如在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中有大量女性。三是在项目管理和技术研发方面,女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的主要负责领导即是一位女性。四是在媒体传播中注重性别平等。
c. 请描述该项目的目标群体是谁,并解释该项目给目标群体带来的改善成果。 (最多200字)
该项目的目标群体为全体上海市民和访客,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需要持续获得公共服务的弱势群体。给目标群体带来的改善成果是在面对新冠疫情时,提供有效、负责、包容的公共服务。
作为一个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截至2021年12月1日24时,上海累计本地确诊病例仅为384例,保护了绝大多数市民不被病毒感染。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保障社会经济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正常运行,尽可能减少防疫措施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将防疫措施对城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题 5
a. 请描述该项目是如何实施的,包括关键发展和步骤、监测、评估活动以及年表。 (300字)
2017年9月,上海以浦东新区为试点,成立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负责数据共享、预警监控、应急联动等职能。
2018年4月,浦东城市大脑上线运行,实现区级的数据整合和共享,并推进跨部门应用,形成“一网统管”的基础。
2019年9月,明确提出了全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概念,“一网统管”1.0版平台上线运行。
2020年1月,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成立,承担“一网统管”组织规划、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分析、应急事件联动处置等职能。
2020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数据治理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指导意见》,5月,发布《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2020年9月,上海“一网统管”平台2.0版正式上线运行,50个政府部门、185个系统、730个应用实现连通并协同联动。
2021年5月,上线中国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对城市生命体进行“全时智慧体检”。
b. 请清楚地解释所遇到的障碍以及这些障碍是如何被克服的。(100字)
一是面对跨层级、跨部门协同的挑战,通过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提升了市、区和街镇社区三个层级之间和50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
二是面对系统和数据整合的障碍,打通185个系统和730个应用,实现了实时动态的数据共享和分析,还接入了来自外部企业的第三方数据,探索政企数据融合利用。
题 6
a. 请说明在您所在国家或地区,该项目在哪些方面具有创新性。(最多100字)
设立了新的机构“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采用了新的运作方式,建设了整体性的应急平台,打通了实时动态的数据,进行了智能化分析和预测,提升了线上技术与线下组织之间的协同能力,以相对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了高效、精准、人性化的防疫。
b. 如果相关,请描述该项目是如何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成功项目中获得灵感的。(最多100字)
从其他国家:美国纽约等城市的CitiStat项目,利用大数据分析管理城市。
从中国其它地区:杭州城市大脑和深圳智慧城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城市智能中枢,进行智慧城市管理。
c. 如果使用新兴技术和前沿技术,请说明这些技术如何整合在倡议中以及如何包含数字政府。 (限制100个字)
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是上海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时动态的数据共享和系统连接,智能化的动态分析预测,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全面提升了城市应对疫情的能力,为市民持续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务。
题 7
a. 根据您的组织信息,该项目有没有转接或适用到其它情况(例如,其它城市、国家、或者地区)?如果有,请说明在哪里以及是如何进行的。(最多200字)
有。天津、南京、武汉、成都、贵阳、珠海、南通、廊坊、襄阳等多地在智慧政府建设中直接学习和使用了上海“一网统管”的理念和做法。北京、湖南、海南、云南、苏州、大连、沈阳、嘉兴等地多次现场考察上海“一网统管”。
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和山东省威海市的市政府要求全市学习借鉴上海市“一网统管”经验做法,形成上海市“一网统管”经验做法对标分析表,由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认领任务,并提出改进目标、改进措施、完成时限等。
b. 如果尚未转移/适用到其它情况,请描述其转移的可能性。(最多200字
有适用到其他情况,见a。
题 8
a.使用了哪些具体资源(例如财务、人力或其他资源)来实施该项目? (最多100字)
财务方面,由市政府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该项目的实施;
人力方面,有市、区和街镇社区三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三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
技术方面,有多家科技企业参与,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纷纷推出主打“一网统管”的产品。
智力方面,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b. 请从财务和机构角度来解释,是什么确保该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最多100字)
一是成立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作为专门机构,设在市政府办公厅,以确保其具有高层级的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市政府提供专项的财政资金保障。三是打通了政府各部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节省了全部重新建设的资金。四是与高校、智库、企业、市民等社会各界合作共同研发。
题 9
a. 该项目是在内部还是外部正式评估的?
是
b. 请描述一下评估是如何进行的以及由谁评估的。 (最多100字)
项目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进行评估。2021年9月,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上海举办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按照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经济社会技术效益综合考量等原则,通过开展实地考察、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评估。
c. 请描述使用的指标和工具。(最多100字)
项目以ISO下设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布和正在研制的40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精细化国际标准为参考,采用360全方位评估、PATR评估定级等工具,对社会效益指标(以城市运行体征型指标、应用场景型指标、事件处置型指标为代表)和经济效益型指标(以时间型指标、价值型指标和比率型指标为代表)进行标准全面综合评价。
d. 评估的主要发现是什么(例如,该项目筹集的资源充足、实施质量和面临的挑战、主要成果、倡议的可持续性,影响力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资讯 。(最多200字)
评估认为上海提升了疫情防范和早期发现能力。细致务实地做好突发疫情应对准备,加强流调队伍、核酸检测能力、隔离点等建设,一旦发生疫情,充分利用疫情发现后的24小时,推进各项应急应对措施,努力在最早时间、最低层级,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防控成效。
该项目建立了超前的危机应对管理体系和系统架构,为全球超大城市探索疫情应对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
题 10
请描述该项目如何被列入相关的制度环境(例如,它与相关政府机构的关系如何,以及与已运行机构的关系如何)。 (最多200字)
“一网统管”已全面融入上海城市运行和危机应对的制度环境中。项目由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设在市政府办公厅,中心主任由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直接向市长汇报,6位副主任分别由市公安局、市应急局等部门的领导兼任。
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在平时注重“观测、管理和预防”,向各区政府、各政府部门提供支持,并指导和协调区级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进行工作。在城市出现重大疫情危机时,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代表市长统一协调和指挥全市的应急措施。
题 11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协作、参与、合作关系和包容性。请描述哪些利益相关方参与设计、实施和评估计划以及这些参与是如何实现的。 (最多200字)
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疫情防控、城市管理等方面选择各领域的专家,形成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咨询专家库。
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以及成立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等,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为“一网统管”提供研究和人才支撑。
与各类科技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优势,共同推动“一网统管”平台的优化升级。
题 12
请描述主要经验,以及贵组织计划如何改进该项目。(最多200字)
一是要实现实时动态数据的汇集。“一网统管”2.0平台打通了来自67个政府部门的210系统、1150个应用,实现了关于公共卫生、应急、交通、大客流等方面的实时动态数据的共享、分析和应急管理。未来,还将继续优化数据和系统支撑机制,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治理能力,实现高效的城市治理,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是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以线下的管理需求引领线上的智能系统建设,以线上数据流倒逼线下业务流程的全面优化和管理创新,提升服务和管理效能,推动政府在理念、架构、流程、效能和监督等方面的全面再造,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疫情防控。以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疫情应对能力。
三是合作创新和开放生态的建设。搭建共商共建平台,采集专家智库的意见建议,鼓励企业和大学共同参与,充分听取基层和市民的意见建议。